郎豪莉
初見阮文海是在2007年的華人特殊兒童之友(Friends of Children with Special Needs)的年會上(注1) 。而在與他本人見面之前,筆者更早是看過他的畫作,並對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
阮文海於1987年出生在加佛羅里達州,父親是越裔美人,母親是華裔美人,兩人都是第一代移民。在阮文海六歲時,被診斷出是自閉症患者,心智功能約為零歲,終其一生都將活在自己的天地裡,無法與外界建立起像一般人所能做到的正常互動關係。
為了幫助他能有更好的發展,挖掘出更多的潛能,在他十歲時,他的母親排除萬難,正式延聘老師教導他學習繪畫。除了繪畫外,其他藝術治療的項目如舞蹈、音樂等他都接觸過,但繪畫始終是他的最愛。
初見阮文海的作品時,筆者並不知道他是一位典型的自閉症患者,還兼有色弱的問題(俗稱“色盲”),只是對他畫中所使用的線條、顏色以及所呈現的原始氣息印象深刻。打聽之下,方知作者的背景。但這樣的了解,非旦沒有折損筆者對他的好感,反而更加深了對他的肯定和佩服。
如大多數藝術愛好者所知,一般專業上在評論藝術作品時,皆會涉及兩個層面的問題,一是作者的技巧部份,即所謂的藝術的外在形式表現;另一則是作者的思想部分,即所謂的內在形式表現。在繪畫創作上,畫家們遭遇到的技術部份的問題包括:線條、顏色、構圖、空間和肌理處理等;思想部份的問題則包括:創作目的(是做給誰的)以及作品意涵(作者最終想要傳達的訊息)。而能在歷史上留下名字的大師和他們的作品,必是在這兩者上超越當代眾人,以致能獲得多數專家的肯定,取得了日後的地位。
而這樣的評論標準,放在阮文海的身上一樣可用,足以想見他的難得。
首先讓我們來看看阮文海的技巧部份。對所有的專業藝術工作者來說,技巧是用來表達內在思想的必要工具。缺乏堅實的技巧訓練,即使有超凡的內在想法,作者也很難把它們完整且順利的外化並傳達給觀眾。因此,不論是何種形式的藝術-音樂、繪畫、雕塑還是舞蹈,擁有堅實的技巧是成為優秀藝術家的基本條件。所以,藝術可不是簡單的事,想要成為一位傑出的藝術工作者,絕對必須經過嚴格的訓練和培養。
而阮文海在面對這些訓練時,因著先天上的限制,是完全無法理解訓練本身的重要性的。但綜觀他的作品,我們可以清楚看出他在接受繪畫課程之後所產生的持續性的轉變,而這些轉變充分顯示出他對繪畫的理解、投入及喜愛。
在他2004年的作品裡,大部份的構圖簡單,筆觸細瑣,用色單純,背景多是象徵性的物體型態,整體畫面中帶有一股真誠的稚氣。自2005年後,他的構圖漸漸變得複雜,筆觸轉為粗放,線條簡潔確定,背景多了層次,整體呈現出一種獨特的自由與豪邁,真誠依舊,稚氣漸脫,具有相當的可觀性。
其次是他的思想部份。對一位典型的自閉症者來說,阮文海的創作動機極其單純,就只是為了畫而畫,不涉及任何宏偉的意圖。他大部份的作品都是以簡單的人物和動物為題材,沒有明確的標題,也沒有明顯的主題。他無法像其他藝術家一樣,藉由繪畫的形式來表達自己的想法,提出自己的主張,但他的樂觀開朗卻自然的從畫面中流露,帶給觀眾一種愉悅感以及生命力,作品本身就為他傳遞了他平日無法說出的話。所以,有人曾說,繪畫是人類靈魂的無言體現,又說人如其畫,就此看來此言絲毫不假。
綜觀他這些年的作品,我們可以大膽的推斷,即使他目前被診斷為只有三歲孩童的心智,但他對於繪畫的敏銳和天份應遠超過此。加諸他能把課堂上所學的繪畫技巧一一轉化成為自己的語言,種種成果,豈非一個擁有傑出創造力的人所能做到? 相信他這樣的傑出表現對於家人來說,應是莫大的安慰與驕傲。但對於觀眾來說,在面對像阮文海這樣一位自閉症者,以及在欣賞這類作品的同時,與其花時間來評論這樣的表現莫非是「大智若愚」的最佳寫照,其實或許更有價值的探究是,到底藝術該如何讓更多的人從中獲益?
2007 八月
|